LSD 53|木心美术馆:风水与勾连
刊于《ELLEMEN 睿士》杂志
“从前的男女老小 / 都以为自己是不死的 / 一百年的姑妈 / 两百年的舅舅 / 过年过节都会来作客的 / 表姊表哥一直年纪青 / 外婆还能帮我掏耳朵”,这是木心先生的诗。然而时光荏苒。不觉间,木心先生已去世四年多。幸好,2015年11月,木心美术馆在乌镇西栅落成开馆。有“死的东西保存了活的意志”,仿佛不死的木心在美术馆里重生了。
元宝湖上一座铺有地砖的狭长小桥,使从湖岸到美术馆入口的短短几十米步行变得更有仪式感。小桥右侧由台湾建筑师姚仁喜设计的并蒂莲造型的乌镇大剧院与方方正正的木心美术馆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前者是京砖外墙,造型繁复;后者则由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冈本博与林兵设计,内部景观由法国博物馆景观设计专家法比恩设计,清水混凝土的外墙,几何式的平面和线条,加上宽大的玻璃窗,显得简洁而极具现代感。
木心美术馆早在木心去世前一年(2010年)便开始选址、策划,最后选中了西栅入口的这片草滩。当时已卧病在床的木心先生曾关照设计师林兵“去弄吧,弄好了,吓我一跳”;而当设计方案完成之际,木心先生已在谵妄中,他喃喃道出“风啊,水啊,一顶桥”,如同他擅长的俳句(自由句),成为对美术馆诗意的注解。
走进木心美术馆,你会有更多细微的发现,这些发现时刻都在修正、补辍对于美术馆的第一印象。比如,美术馆外墙的清水混凝土并不是全平的,而是通过立体浇筑而成,呈现出一种木头般的纹路,就好像刚中有柔,孤傲的冷感里有曲折的暖意。而且,细节之间还有勾连:天花板上的细条形灯高低错落,仿佛在用光线重新翻译外墙的纹理。
木心美术馆比第一眼看上去的感觉更大、更灵动:它由一个序厅、五个常设展厅、三个特展厅以及图书馆、视听室、咖啡厅及庭院组成,呈长条形错乱铺展开来,恰如木心先生对于美术馆的设想:“我的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盒子接一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放着不同的莫扎特的音乐,听着音乐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里去。”设计师冈本博认为,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正来自木心先生构造空间的方法及其作品中的空间意识。“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许多想法构筑成一个更大的美术馆——这正是我从木心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中学到的东西。”
木心美术馆更深层的特质或许正在于此:美术馆的每个空间,都透出建筑及设计的形式与所展示的文字或绘画作品间的统一及勾连。或许木心先生所说的“风啊,水啊,一顶桥”同时也指涉了一种风水般、与物理环境或作品语境间的和谐以及抽象与具体、简洁与繁复、乃至诸多细节之间的勾连:如狭长的小尺寸抽象画作品是按照长宽比例愈来愈大排列的,最狭长的那一幅几乎与细长条形灯有着同样的形状;通向地下一层特展厅的旋转楼梯的照明灯也是狭长的,如果俯视,竟和表示正在运行的手机符号有几分类似;展示狱中手稿的展厅,则有更深的墙壁颜色、更暗的光线及更强烈的幽闭感;地下一层的咖啡店窗外,有水帘般的小瀑布,强化了地上与地下的立体感;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朝向宽大而明亮的庭院的图书馆,阶梯式的布局不正是对于知识的某种隐喻吗?而庭院里更有艺术家刘丹设计的枯山水景观,旁侧一条弯曲的、铺满鹅卵石的小路,则通向了美术馆的后门。
沿着美术馆步行绕回到乌镇西栅入口处也别有一番韵味:在移步换景之间,不但美术馆的外观呈现出迥异的样貌,而且与乌镇的运河、街道、小桥及游廊间的互文变得更具体了,仿佛那些风水与勾连此刻具有了外部的维度。或许应该换一个时节再去一趟木心美术馆:去看看樱花盛开或芦苇荡,再读一遍墙上的那些句子,“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